首页 >> 教学管理 >>教师文苑 >> 我的教育缺乏什么
详细内容

我的教育缺乏什么

                      基础教育部:何晓瑞

 

匆匆安排好孩子一周的衣物和吃喝,在孩子“妈妈,你别上班。”的哀求声中告别孩子,踏上开往驻马店的列车。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近七个个年头,每周都这样在列车上辗转于家和单位之间。特别是两年前女儿的出生,更是让我这样的生活狼狈不堪。对于工作,我依然有满腔热情,可总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女儿,我更是心存愧疚,这么小的孩子,还应该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可我为了工作,却不能日日陪伴她。这种情绪时时困扰着我,让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有时也想过放弃,可在孩子的哭声中我已坚守两年。由此可见:我对教书育人还有着很深的眷恋。可回首这些年走过的教育之路,我还是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教学中我到底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

也许是为了打发旅途的无聊,也许是为了缓解思女之情,我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已读过一大半。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迷茫的情绪在阅读中也渐渐明朗了。筋疲力尽的老师的确需要被感动,我感动了!

感动之余,静坐沉思,有所感悟。

感悟一 :我的教育缺乏爱,缺乏对学生真诚的爱

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阅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看完后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毕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

而我呢?我对学生的爱实在是太肤浅了。天冷了,把自己已经淘汰下来的衣服拿给班上没带厚衣服的同学穿,就以为是爱学生了;学生生病了,自己到寝室看望一下,也认为自己爱学生了;班上有同学过生日了,组织其他学生一起给他唱生日歌,送贺卡,由此就认为自己是最有爱心的老师了……并且还把自己的这些行动写进年终总结里去,与李老师一比,自己对学生的这种爱怎能不显得肤浅?

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老师对爱的那份执著,对爱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

感悟二:我的教育缺乏对“师道尊严”的正确理解

读完《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就想哪段给我的触动最大。马上想到的就是《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一章节。当时读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时我总是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有时我也会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而且是狠狠批评,杀一儆百;每次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学生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感悟三:我的教育缺乏对教育经典的阅读

虽然我平时也喜欢阅读,可读的都是一些类似于文化快餐的内容。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这也是我要向李老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像李老师那样,在每一个失误中做深刻的反思,而不是忽略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也不是满足于现状,更不是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

感悟四:我的教育缺乏科研的眼光

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身上有一种成为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让人头疼的学生。他在书中这样说:“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这句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他说:“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

而在我的教育中,缺乏的就是这种把难题当课题的精神。曾几何时,我在平面131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呵斥贾雪莹同学,语言极尽讽刺和挖苦;我也在旅游701班的柴明明同学和王彩云同学不履行请假手续不听门卫的阻拦企图强行闯出学校大门时,把她们带到办公室,拍着办公桌大声斥责她们,并且让她们请家长,全然不听她们的任何解释;我更是在旅游901班的邓恒宇同学屡次旷课,屡教不改后,强行把他的课桌椅搬出教室,让其回家反思……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这些教育失误,心里还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并且也没有收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假如我能早点读到李老师的书,当年我的教育方式可能也会更理性一些。而我缺乏的也正是李老师的这种把难题当课题的精神。

现在,痛定思痛,我要学着李老师把这些教育失误转化为教育财富。

不同的人,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不同的感悟。我跟李镇生学做最好的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路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学习他理性的思考精神,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