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周平红的故事。
内镜被称为“医生的眼和手的延伸”,包括早期癌症在内的很多病变,都能通过内镜进行微创治疗。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手中,内镜是打开一扇扇治疗禁区大门的钥匙。他以大国工匠的专注与追求,首创多项内镜微创诊疗技术,让患者免去传统手术之苦。他多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内镜领域的“拓荒者”和“全球内镜标准制定者”,奠定了中国在消化内镜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周平红在厦门手术工作照 来源:复旦中山厦门医院
小内镜大乾坤,多项技术世界首创
传统的消化道肿瘤手术一般需要动用外科手术刀,创口大,愈后效果欠佳。如今,曾经只用于检查的内镜,已经成为一把长了“眼睛”的手术刀,可以直接观察病变、发现病变、处理病变,成为治疗胃肠道肿瘤的“金标准”。在内镜领域,人们常说“无人不知中山内镜”,而中山内镜标准的制定者,正是周平红。
人体食管壁最厚的地方也只有几毫米。在这薄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条“隧道”,用内镜深入体内手术点,实施精准手术是周平红的绝活。2024年4月,在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周平红分享了一台手术。一名28岁的患者被诊断出食管黏膜下存在巨大肿物,如果采用传统开胸手术,可能要进行消化道重建。而周平红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采用内镜肿瘤切除术,仅用75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这个手术标志着中山医院在内镜微创切除领域,实现了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
从102岁的老人、出生22天的婴儿,到病情复杂的重症患者;从在4毫米厚的食管壁上“动刀”,到切除30厘米长的巨大肿瘤,周平红创造了多项纪录,患者的年龄、病种和消化道管壁的限制被一一打破,免去了许多患者开膛破肚之苦。针对消化道浅表早癌、贲门失弛缓症等功能性疾病,周平红创建并推广了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技术体系,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内镜手术,用内镜刀划开了一个个医疗“禁区”。
制定国际标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因为长期拿握内镜旋钮,周平红的左手有个老茧。“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做到极致。”周平红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把内镜治疗的禁忌证慢慢变成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近20年前,国内内镜微创手术近乎空白。越是无人之境越要向前探索。周平红争取到去日本学习的机会,开始探索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为了练习技术,周平红还去肉联厂买来猪胃练习。
3个月后,他做成了中国第一例ESD手术。201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POEM手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是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2012年,在德国第14届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上,周平红行云流水般的手术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2019年,周平红领衔团队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从零开始,艰难跋涉,中国内镜医生走到了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治疗领域舞台的中央。
如今,周平红改进的POEM手术术式,被国际同行称为“POEM Zhou”,并写入规范、指南。近年来,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21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选择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学习,先进成果已推广至3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诊治消化道疾病达6万余例。
医者仁心,为推广消化内镜鼓与呼
周平红是上海市政协委员。近年来,他一直在为推广消化内镜“分级诊疗”鼓与呼。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他呼吁构建消化道早癌筛查和防治体系,并开展健康科普,让更多人树立筛查意识。
同时,为了帮助更多患者解决病痛,周平红领衔成立了内镜微创劳模创新工作室。他要求团队在学习先进治疗技术的基础上,恪守“四勤精神”: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勤于总结,大胆创新并及时推广治疗经验。现在,工作室的每个人都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独当一面的专家。“要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周平红正带领中国内镜医生一步步闯出新的“镜”界。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李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