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崔蕴的故事。

崔蕴在工作中。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浩瀚星空中,崔蕴这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以其非凡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征途上闪耀。作为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崔蕴从业30多年,不仅是火箭装配领域的专家,更是同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抢险一线的勇士
崔蕴自小便对机械和航天充满了浓厚兴趣。1982年,他踏入航天一院的大门,开始了他的航天生涯。起初,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装配工人。凭借着勤奋好学和不懈努力,他迅速成长为技艺精湛的火箭装配专家。然而,真正让崔蕴名声大噪的,是他在一次紧急抢险中的英勇表现。
1990年7月12日,西昌火箭发射基地的长征二号E火箭在靶场试发射时,突发燃料泄漏。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情,崔蕴和同事们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抢险现场。当时,火箭燃料里有剧毒,现场没有专业的防护设备,他们只能简单地往身上洒些碱水,戴上“猪鼻子”滤毒罐就进舱了。可以说,此时抢险既是任务救急,也是在和死神较量。舱内有害物浓度越来越高,远超滤毒罐的防护等级。但崔蕴毫不退缩,连续工作近一个小时,最终成功控制了险情。然而,崔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肺部被严重烧蚀,生命垂危。经过多次抢救,崔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他的身体却留下了永久的伤害。
这次抢险事件,不仅展现了崔蕴的英勇无畏,更彰显了他对航天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技艺超群的火箭装配大师
抢险事件之后,考虑他的身体,领导把崔蕴调到了工艺组,但他心中对火箭装配的热爱并未减退。身体恢复后,他主动申请调回总装车间,继续从事他热爱的火箭装配工作。

崔蕴(右二)和同事们在研讨火箭总装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承担着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两型火箭都是新型号,总装车间工作压力很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崔蕴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他先后设计并制造各类工装30多台(套)。他精通各种装配工具的使用,无论是庞大的发动机,还是微小的螺丝钉,他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他对火箭的结构了如指掌,仿佛将火箭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在了脑子里。
崔蕴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一年365天里,崔蕴有300多天都待在发射场,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就是“为火箭而生”。总装是火箭诞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工作既复杂又重要,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发射的成败。崔蕴就是这道关卡的“总把关人”。“总装无小事,事事都关系成败”,是他挂在嘴边的话。他本着“不留隐患、不留遗憾”的初衷,对每一个装配环节都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火箭顺利发射。
崔蕴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贡献的高度评价。
新一代航天人的导师

崔蕴在大师工作室。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发火箭发射最多需要几百秒,但之前几年到十几年的设计、研发、制造时间却是分毫也不能少。”崔蕴说。他鼓励年轻人多到火箭设计部门蹲点学习,从设计原理入手理解火箭的装配过程。他还亲自带领年轻团队参与重要项目的总装测试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年轻航天人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崔蕴说:“我能做的毕竟有限,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出一个能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独立装配的年轻团队。”在他的“传帮带”下,一大批有能力、有朝气的青年技术、技能骨干脱颖而出。这支青年团队圆满完成了多次新型号的首飞任务以及探月、探火、空间站发射等国家重大宇航任务。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