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夏立的故事。
他亲手装配的天线,服务于“天眼”“北斗”“神舟”。凭着卓越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他在通信天线装配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行业内的一面旗帜。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钳工、高级技师夏立,用一次次的极致磨砺,不断提升着“中国精度”。
初识钳工,匠心萌芽
“小时候,我就觉得这些电子设备里藏着无尽的奥秘,每次把它们拆开再装回去,就像解开了一个个谜题。”夏立回忆起儿时那段时光,脸上洋溢着笑容。
1987年,年仅16岁的夏立踏入了工厂的大门,正式成为一名学徒钳工。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和铁锤的敲打声交织着。夏立站在其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深知,这条路并不容易,但他愿意用汗水和努力,去浇灌那颗匠心之种。
刚进厂不久,夏立就遇到了一个大挑战——修复一台即将报废的老旧机床。这台机床是车间的“元老”,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多个部件已严重磨损,精度大幅下降。面对这台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机器,夏立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夏立正在装配机载卫星天线。来源:河北新闻网
他仔细研究了机床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关键部件的磨损不均。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绘制了这些部件的图纸,并亲自下料、加工。经过数日的努力,夏立制作出了全新的部件,成功替换了旧件。当机床重新启动时,那久违的平稳运行声和精准的加工效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这次成功不仅让夏立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走钳工这条路的决心。
攻坚克难,精度之巅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夏立已经在钳工岗位上奋斗了数十年。在这期间,他参与了众多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无论任务多么艰巨,他都能凭借出色的技艺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团队攻克难关。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参与装配的“天马”望远镜项目。这台望远镜的驱动系统装配精度要求极高,其中控制天线对各角度进行扫描的装置叫钢码盘,其精度需要达到0.004毫米。0.004毫米是什么概念?夏立介绍:“这相当于一根头发粗细的1/20。如果只是做到0.005毫米,别看这0.001毫米的差别,最终只怕是有10个月亮也找不着了。”
为了确保“天马顺利行空”,研究所把这项重任交给了夏立。面对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夏立没有退缩。
“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技术和方法,必须敢于创新,才能突破极限。”夏立在团队会议上说。他提出了在托盘运动状态下进行手工研磨的新思路,并亲自上阵操作。

夏立在工作中。来源:中工网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他终于将装配精度提升到了惊人的0.002毫米,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这一成果不仅让“天马”望远镜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创新,匠心永续
技能提高的同时,夏立也在思考自己的价值:“我去安装一台天线比别人快了1个小时,这是价值。但不如我带领团队去装配,共同提高效率,创造1+1>2的价值。”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匠,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他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的传承和创新上。
夏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天线制造创新工作室。“钳工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细度。每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夏立这样告诫自己,也告诉年轻的同事。
在这个平台上,他不仅向年轻工匠们传授技艺和经验,还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复制前人的成果,更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夏立鼓励他们。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不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还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王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