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朱恒银的故事。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这是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的人生信条。他用一辈子做的这件事就是地质钻探。用他的话说,就一个字——“钻”,“只要钻下去,肯定能钻出个名堂”。
一腔热血,融进钻探厚土

朱恒银在工作中。来源:中国青年网
朱恒银1955年出生在安徽舒城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丧父,从小学到高中全由国家资助读完。
21岁那年,朱恒银被招到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成为一名钻探工人。地质钻探不仅仅是找矿,还是地质科学研究、地下参数监测等揭示地球奥秘的重要技术手段。地质钻探的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朱恒银工作的第一站,是距离市区130多公里的一个铁矿区。从行驶了6个多小时的卡车上下来后,朱恒银眼前是一片荒凉,只有几个钻塔在田野间孤独地耸立着。长年在野外工作的艰苦环境,三班倒的工作节奏,让不少同期入职的队友打了退堂鼓,没几天就收拾行李离开了。朱恒银选择了留下来。从此,他穿上了蓝色工作服,与野外地质钻探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78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朱恒银和工友当班时,钻孔的钻头出现故障,在抢修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班长被翻倒的机器弹出两米多高,重重地摔在地上。荒郊野外,朱恒银和一名工友轮流背着班长,走出约3公里田埂路,送至能通车的土公路边后,找机长派车抢救。当朱恒银把班长从背上放下时,发现工作服上衣已被班长的鲜血和自己的汗水浸透了。朱恒银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和工作,改变我国钻探技术落后的面貌。”
于是,在当了两年工人后,朱恒银重拾书本,考入了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朱恒银没有犹豫,选择回313地质队工作,成为一名钻探技术员。从此,朱恒银走上了钻探施工技术创新之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

朱恒银(左一)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安丰社区向居民介绍地壳结构等知识。人民图片 陈力 摄
回到313地质队后,从铜陵到安庆,从琅琊山到大别山,很多大型和特大型矿区都可见朱恒银的身影。他在钻探一线乐此不疲地工作着,每一次创新和发明的完成,都让他兴奋不已。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应用到了工作中,提高了工人们的钻探效率,受到鼓舞的朱恒银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
2009年,朱恒银团队承担了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任务。该钻孔设计在汶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所钻地层80%以上是破碎地层,属国内外罕见复杂地层,很多钻探施工单位都望而却步。
最终,朱恒银带领团队冒着余震的危险,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际钻探深度达到1502.30米,超过原设计孔深300多米,确保了岩心的原状样和94.6%的岩心采取率,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
40多年来,朱恒银由普通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多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攻克了定向钻探技术难关,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推进至3000米乃至5000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深度”。
一份责任,传承工匠精神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劳模工作室,朱恒银(右一)在培训间隙。安徽日报 李博 王兰兰 摄
2022年,在经过三次延迟后,67岁的朱恒银正式退休。退休手续办了,但朱恒银还是闲不下来。仍旧牵挂着钻探科研工作的他,又把精力倾注到创新团队的培养上,成立了安徽深部钻探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劳模朱恒银创新工作室。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当中,形成共振效应才是关键。”朱恒银说。近年来,他指导的团队中,有3人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余人当上了钻探机班长。
为了帮助年轻人早日成长,朱恒银不顾年龄大、身体弱,总是亲身示范。“2017年,我刚来313地质队时,当时62岁的朱教授带着我一起加班至凌晨3点,逐字逐句修改完善方案,精益求精,直至满意。”深受他影响的团队成员刘兵对朱恒银满是敬佩,“他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的经验总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为国家地质事业放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朱恒银说。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李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