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董礼涛的故事。
“别人干不了的活儿,我要想办法干,而且还要干好。”这句话正是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特级技师董礼涛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董礼涛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行业内的顶尖技能人才,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董礼涛获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来源:央视新闻
初入职场,磨砺技艺
董礼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就对机械制造充满了好奇和热爱。在他的眼中,那些复杂的机器零件仿佛是一个个等待解开的谜题,充满了无尽的魅力。这份对机械的痴迷,让他在技校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
初入工厂,董礼涛被分配到了铣工岗位。他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铣工,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他对待每一个零件都如同对待一件艺术品,精心雕琢,不容许有丝毫的瑕疵。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同样的机床,别的铣工可以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时,董礼涛想的是,能不能控制在0.02毫米内;别人将部件表面粗糙度打磨到6.3微米时,董礼涛瞄准的是更高一级的3.2微米乃至1.6微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董礼涛的加工技巧越来越娴熟,逐渐在厂里崭露头角。
勇于创新,攻克难题
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对高端制造技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董礼涛敏锐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中国制造贡献更多的力量。
有一次,公司接到了一批高精度零件的加工订单。这批零件的精度要求极高,传统的加工方法根本无法满足要求。董礼涛主动请缨,承担起了研发新加工工艺的重任。他把自己关在车间里,日夜不停地研究、试验。他俯身在机床上,眼睛紧紧盯着零件,手中的铣刀小心翼翼地移动着,每一次的切削都如同一次精心编排的舞蹈。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却浑然不觉。他不断调整着刀具的角度、切削的速度和深度,记录下每一组数据,分析每一次试验的结果。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一套全新的加工工艺,不仅满足了零件的精度要求,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订单和声誉。
还有一次,董礼涛遇到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一款新产品的关键部件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变形,导致整个产品的性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礼涛常常在车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切削过程中的热变形上,于是尝试了各种冷却方法,从传统的冷却液到新型的风冷装置,不断调整参数。经过反复尝试,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董礼涛在检查铣床刀具磨损情况。来源:《人民日报》
勇于创新是为了什么?“有些重要设备的重要部件,过去大都依赖进口,而且维护费用十分昂贵。这种关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制造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中国人手里。”董礼涛的话掷地有声。
传承技艺,培育新人
经过多年刻苦钻研,董礼涛已有120多项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董礼涛工作室自2013年启用至今,取得了国家专利40余项,推广创新成果245项,命名操作法3项。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
出名之后,有企业以高薪挖董礼涛,但被他拒绝了。他说:“我离不开哈汽这个报国的平台,我的工作,可以说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大国工匠就要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

董礼涛(左一)为徒弟讲解机床维护保养。来源:中工网
董礼涛深知,中国制造的未来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
“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就是挑战不可能。”从业30多年来,董礼涛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如今,他正带着年轻的工匠们在制造强国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向下一个“不可能”迈进。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