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陈兆海的故事。
“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主持人这样描述一位工匠。近30年工作在测量一线,他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他就是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工程测量工陈兆海。
1995年从天津航务技工学校毕业后,陈兆海加入了公司。“夏天一身汗,冬天两头寒”,这是一句在测量行业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测量,不是一个让人眼馋的职业,经常需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充盈着枯燥、艰苦和危险。陈兆海说:“上班第一天,师傅跟我说工程测量很辛苦,问我喜欢这个活儿吗。我说我对测量这活儿挺感兴趣,我能吃苦。”这种苦活,陈兆海一干就是近30年。不仅如此,他还近30年如一日地追求着测量精准的极致化,靠着钻研和磨砺,凭着专注和坚守,刷新了测量行业一个又一个纪录。
工程开工,测量先行,测量员常常被比作“工程之眼”。一个测量点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是真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些在人们眼中的工程奇迹,在陈兆海眼中则是无数个点线交织。一个个大国工程精准建成的背后,是他不允许超过厘米级偏差的匠人匠心。

陈兆海在工程现场进行测量工作 来源:新华社
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中,陈兆海一个动作十年功,练就了比仪器更加精准的毫米级估读功力;在建设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时,陈兆海每天坚持抛提水坨数百次,最终将上万个点位的测量精度成功锁定在厘米级;在参建大连星海湾大桥工程时,陈兆海成了索塔上的“蜘蛛侠”,在百米高空布设下无数点线,保证了所有悬索安装一次性完成。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个工程都是我们测量一点一线累积出来的,每一个点的完美才能形成天衣无缝的效果”。
细心的人观察陈兆海,会发现他有一点儿“大小眼”。“师傅曾经告诉我,你老闭一只眼干活的话,将来会有影响的,你可以左右眼交替。但是我不会,这么多年习惯了左眼一直闭着使用测量设备。时间长了,左眼睛明显比右眼睛小。”陈兆海说,由于很多测量工作都在海上,潮水的涨落、水流的速度以及测量方式限制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的精度。为了快速、精准地读数,他习惯闭上左眼、睁大右眼。这就是他能在一两秒内估算到厘米级、毫米级的绝活练就的背后,也是他匠人匠心的见证。
“只要你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说起技术创新,陈兆海语气坚定。在参与建设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工程时,陈兆海首次采用双GPS定位打排水板的工艺,对施工船进行实时定位,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在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时,他探索如何通过测量创新提高工程质量和精度,不仅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还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对甲板单元的安装进行改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大胆创新,使沉管水下安装技术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测量技术向着世界一流迈进。
陈兆海说:“以严谨和自律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任务,就是用心呵护师傅在我心里埋下的那颗匠心的种子。”
在不断学习提升、磨炼自我的同时,陈兆海还十分关注年轻测量人员的成长,传道授业,不遗余力。对组员、徒弟,陈兆海十分耐心、细心,不仅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倾囊相授,还在测量过程中全程示范,每个环节详细讲解,现场互动交流。

陈兆海带领徒弟们登上甲板开展工作 来源:《工人日报》
如今,陈兆海的弟子已遍布公司境内外所有重大工程。2014年,徒弟张强荣获中交集团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徒弟管仲春荣获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建设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比赛二等奖、中交集团技能大赛二等奖。同时,他所在的测量班组也是佳绩频传,荣获了全国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优秀班组、辽宁省五型班组优秀班组等称号。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王菲)